当前位置:拍照精灵社会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
大上的垃圾分类风口,不应忘记拾荒者
2024-09-19

最近,继上海之后,49个城市开始垃圾分类试点。根据住建部等部门的计划,到2020年底,将在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所以,很多人在分析预测,垃圾分类有望带动2000亿元行业新风口。从小程序识别垃圾、智能垃圾箱、到智能分拣,似乎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出现了。

那么,如何才能建好这个市场体系,过去历史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经验

在上世纪60、70年代起,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物资紧缺,所以建立起了一套国有体制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回收废旧物资再利用,帮助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国有的废品回收体系没落了,而市场化的、更加高效的废品回收体系取而代之。

以北京为例,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寻找谋生机会。来自河南信阳固始县、河北和四川等地的部分农民到达北京后,开始依靠捡拾或者买卖废品为生。上世纪80年代,

这个由外来谋生农民搭建的废品回收网络在没有任何政府资源匹配的环境下,从社区、游街串巷、甚至垃圾箱开始,实现了高效、有序的废品回收、集中、分类,再到末端再生利用,整个链条实现了无缝衔接,占到垃圾总量近三分之一的可回收废品,实现了日产日清。

可以说,这些人是城市的清道夫,2014年左右,北京的废品回收从业人员达到历史高峰,近30万人分散在废品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各个环节。

其他大城市的情况也与北京类似,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拥有较高的废品回收率。2013年,北京在废弃物处理方式的选择上,再利用率为57%,焚烧为16%,传统的填埋方式为27%。

除首尔之外,东京、新加坡、纽约等城市的再利用率均低于北京。

从2010年开始,为应对外来人口过快增长,北京出台一系列人口调控“组合拳,从此之后,北京外来人口增速一直呈现下降态势。后来,随着北京城市规划中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压缩和外迁,废品回收产业被列入被禁止建设的行业,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北京五环到六环之间的废品分类和交易市场在数月期间消失。

于是我们看到,从2011年开始,北京的垃圾量开始猛增。

北京2000年的垃圾量为296万吨,2001年309万吨,2002年321万吨,2003年361万吨,2008年,因为奥运年的关系,生活垃圾量达到672万吨,2009年数据稍有下降,为669万吨,接下来,2010年和2011年,生活垃圾量降为635和634万吨。

2011年后,也就是人口调控之后,趋势开始变化,生活垃圾量转为上升势头。2012年,垃圾达648.31万吨,2013年672万吨,到2018年,北京的垃圾产生量达到了901.8万吨。

在常住人口并未猛增的背景下,垃圾量却迅猛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低端人口从事的市场化的、高效的可回收垃圾体系被打击了。前端市场收购能力下降,可回收废品的价格随之而降,末端小贩不愿意收。

于是,很多可以再生利用的废品,就被居民扔进了垃圾箱。

由此,北京市的垃圾处理系统承受了沉重的负担,垃圾减量的工作的压力陡然变大,垃圾分类进入全民动员。

难题

所以,某种程度上,如今的风口与市场,是建立在一个消亡了的市场体系之上的。旧的体系逐渐退场,新的体系面临一系列新问题。

垃圾分类之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等被居民分好,大大减少了之前垃圾分拣环节的工作强度,那么,小区里的可回收垃圾,都分好了,几乎就是摆在那里的钱。后端回收环节,

如果在规模效应之下能盈利,那么,这个垃圾该谁收,就会成为一个行政准入资质问题,而非单纯的市场问题。

一方面,清运垃圾属于环卫部门,另一方面,根据2007年5月起实施的,商务部发布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活动,需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也就是说,回收废品体系则属于商务部管。

所以,垃圾分类市场中的责任与利益,大概率的资质准入,还存在复杂的协调过程。市场问题,首先是一个行政问题。

垃圾分类和处理市场,末端是具有规模效应的,但在小区阶段,一个小区所产生的垃圾价值总额有限,而且,毕竟是垃圾箱,水、油、酸、腐蚀性等等,且不会被爱惜,工况会非常差,有限的利润之下,智能垃圾回收等设备投入、折旧,能否被收益所覆盖,可能还是一个未知数。

现在很多人在谈垃圾的智能识别,而此前的废品收购者早就会判断型号、材质、塑料的种类、甚至洗衣机电机是铜是铝,他们都能高效区分。他们的下游——大型收购市场中,废纸、废钢、废铜分门别类,塑料制品甚至分为好几个类别,都有单独的摊位、区位。在这里,你会感叹市场的伟大自组织力量,与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

所以,

中国原本的市场化的、成熟的废品回收体系,在这一波垃圾分类中,不应该缺位,不应该被排斥。新的更高技术、更大规模的市场化,应该吸纳这个行业的成熟流程、专业能力,共同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

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垃圾分类的角度,基本上是末端处置的思路,即垃圾的处理。但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垃圾的产生链条,一开始源于生产,贯穿流通、消费等环节。

因此,

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之前,垃圾管理的工作可顺着产业链向前推,提前多年做诸多准备,控制垃圾的产生。在商品方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原材料消耗;减少一次性产品;避免产品过度包装;尽量选用可回收材料。

这些都可以避免干垃圾、可回收、有害垃圾的产生。在湿垃圾,或者厨余垃圾方面,可推广净菜上市,扩大超市成品和半成品;此外,还应刺激二手货交易市场,一方面做到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也可减小后端处理压力。

这些环节看起来都非常复杂,都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训练市民,却能立竿见影。

但是,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居民要形成习惯、自觉配合,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塑造观念。当所有的一切都压在末端处理环节,而末端处理环节,又压给了居民之后,

以为是最容易,最立竿见影的途径,却有命运暗中标好的价格,长久的可持续性,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无忧岛网旗下自媒体平台有 无忧岛资讯(百家号、头条号)欢迎关注

拍照精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57780188